新款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测试仪技术规范概述
在电力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中,要求对电力设备的绝缘油参数进行定期测量。绝缘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的测量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长期以来,大都采用电桥法测量,操作繁琐,测量精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导致测量误差大。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力行业对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测量迅速、精度高的测量仪器要求,我公司参考国内外相关仪器研制出了在国内较为先进的JDC系列全自动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该仪器根据GB5654及相关标准设计制造,采用微机控制,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测试效率高,极大地减少人员劳动强度。
新款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测试仪技术规范结构特点及功能简介
本仪器结构为集油杯、加热、控温、调压、自动放油功能为一体。
采用大液晶汉显,汉字打印,汉字菜单,操作简单。
空杯自动校准。
具有过压、过流、限温保护功能。
中频感应加热电极杯、短时均匀加热。
通过置于测量电极杯内的探头直接测量温度。
内含正弦波发生器,数字调压产生标准50Hz大功率测试电源。
新款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测试仪技术规范主要技术指标
测试电压范围:0~2000VAC 50Hz
测试温度范围:室温~125℃
介损测试范围:0.00001~1
测 量 精 度:±(示值×0.5%+0.0001)
相对介电常数:±(示值×0.5%+0.1)
电阻率分辨率:0.01MΩ·m
电阻率测量范围:2.5MΩ·m~20TΩ·m
功 率:500W
电 源 电 压:AC220V±22V
外 形 尺 寸:470×430×380
重量:25kg
新款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测试仪技术规范使用条件
环境温度 : 0℃ ~ +40℃
相对湿度 : ≤75%RH
新款油介质损耗及电阻率测试仪技术规范面板说明
一、操作面板
图1所示:
▲键:递增键
▼键:递减键
选择:功能参数选择
确认:功能选中
复位:中断仪器重新选择
二、测试面板
图2所示

电 极 杯:测试电极杯
电流信号:采集电流信号
温度信号:采集温度信号
放油开关:按下自动放油
操作方法
一、测试前准备
1、装配
按GB5654要求,将清洗干净的电极杯安装到测试面板电极杯位置,顺时针旋转外电极固定,做好密封(安装氟橡胶密封垫在外电极底部),将测试线如图2连接好。
2、开机
打开电源开关,液晶显示如图3。进入初始化界面,如图4。约等一分钟左右,进入时间设置界面,如图5。若设置实时时钟按《选择》键移动光标选择,按《▲》和《▼》键设置时间,然后按《确认》完成设置。
3、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界面如图6和图7,按《选择》键移动光标至预设定处,按《▲》和《▼》键可对温度、电压参数进行循环设置。移动光标至“√”处,按《▲》和《▼》键
选择“√”或“×”(“√”代表测试该项,“×”代表不对该项进行测试),按《确认》键完成参数设置。温度范围:室温~125℃;电压范围:AC 0V~2000V。
二、测试步骤
1、空杯电容测试
在参数设置界面图6中选择(测试空杯电容),按《确认》键进入图8界面。
1)升温:进入如图8界面后,仪器升温显示温度开始增加,直到预定值后开始升压;如果无需升至预定值则随时根据温度情况按《确认》键转入升压状态。
2)升压:当升温过程转入升压状态后,此时电压值在增加并调整,如图9。
3)电容测试:电压升至设定值,自动转入电容测试状态,如图10,电容测试结果如图11。
注:如果不测试空杯电容,请在参数设置界面(图6)中选择(不测空杯电容),按《确认》键转入电容值默认界面如图12,准备介质损耗测试。
2、介质损耗测量
将电极杯用待测油样清洗干净后按提示向电极杯中注入
待测油样40mL,按《确认》键进入介损测试界面如图13。
1)升温:进入如图13界面后,仪器升温开始,显示温度开始增加,直到预定值后开始升压;如果无需升至预定值则随时根据温度情况按《确认》键转入升压状态。
2)升压:当升温过程转入升压状态后,此时电压值在增加并调整,如图14。
3)介损测量:电压升至设定值,自动转入介损测试状态,如图15所示,1分钟左右自动转入体积电阻率测试界面

如图16。测试完成后自动显示测试结果,按《确认》键可将介损测试结果打印输出。
3、体积电阻率测量
如图6所示,按《选择》键开始测试体积电阻率,测试完成后显示结果,按《确认》键可将体积电阻率测量结果打印输出。
操作注意事项
仪器要可靠接地。
测试过程中内部有高压及高温,禁止在通电和测试时接触电极杯、电缆和插座。
注油时,应小心操作以免将油洒入电极杯槽和操作面板。
放油时,首先将放油管连接好,将放油管出油口置于废油杯内。
若测试时出现死机现象,请按复位键,重新启动仪器。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开机时,电源开关指示灯不亮,请检查电源板保险芯,是否熔断。
当设备正在升压时,液晶显示“电极杯短路”,请检查电极杯是否装配合理。
当设备测出空杯电容值偏离标准值(60pF±5pF)较大时,请检查电源信号电缆保护电极盖上射频头是否松动。
当设备升温时,检测不到温度信号,请检测温度信号电缆是否连接正确。
当设备不升温时(即无中频加热特有的响声),请检查升温保险是否熔断。
电极杯清洗方法
取出电极杯内电极。
将电极杯外电极按逆时针方向拧出(注意更换外电极底部的橡胶密封垫)。
用化学纯的石油醚和苯彻底清洗油杯的所有部件(注意不要损坏射频座)。
用丙酮再次清洗电极杯,然后用中性洗涤剂漂洗干净。
用5%的磷酸钠蒸馏水溶液煮沸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洗几次。
用蒸馏水将所有部件(注意保护射频座)煮沸1小时。
将部件在温度105~110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60~90分钟。
部件洗净后,待温度降至不烫手时将其组装好。注意不要烫着手和损伤电极杯表面,保证射频座芯线与测试电极连接良好!
注:当试验一组同类没有使用过的液体样品时,只要上次试验过的样品的性能优于待测油的规定值,可使用同一个电极杯而无需中间清洗。如果试验过的前一样品的性能值劣于待测油样的测定值,则在做上一个试验之前必须清洗电极杯。
随机附件及服务
1、随机附件
1) 三芯电源线(10A) 1条
2) 保险管(4A) 4个
3) 电极杯 1套
4) 25#硅胶管(1m) 1根
5) 信号测试线 1条
6) 温度测试线 1条
7) 打印纸 2卷
8) 8*2.4密封圈 2个
9) 10*2.4密封圈 2个
10) 14*2.4密封圈 2个
11)量杯(50ml) 1个
2、售后服务及维修
本产品保修18个月,终身服务。
本说明书版本号V2.1,2016年10月修订。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十)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开展学术批评要开诚布公,多提建设性意见,反对人身攻击。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
(十一)坚守诚信底线。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科研项目承担者要树立“红线”意识,严格履行科研合同义务,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严禁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严禁以项目实施周期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对已发布的研究成果中确实存在错误和失误的,责任方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不参加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咨询评审活动,不在情况不掌握、内容不了解的意见建议上署名签字。压紧压实监督管理责任,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十二)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人员要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团队负责人要全时全职投入攻关任务。科研人员同期主持和主要参与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领导层员和企业负责人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同期主持的不得超过1项。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聘期内或项目执行期内擅自变更工作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要按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学术管理,对短期内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砖利等成果的,要开展实证核验,加强核实核查。科研人员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所在单位同意,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得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得隐瞒技术风险,要经得起同行评、用户用、市场认。
(十三)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不得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一经发现这类行为,立即取消参评、评审等资格。院士等高层次专家要带头打破壁垒,树立跨界融合思维,在科研实践中多做传帮带,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在**社会风气上发挥表率作用。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走近大中小学生,传播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开展科普活动,**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